日前,安徽萬邦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邦醫藥)更新IPO狀態,已進入問詢階段。
萬邦醫藥于今年9月30日遞交招股說明書,擬發行不超過1666.67萬股,不低于發行后總股本的25%,募資4.84億元,民生證券為其保薦人。
募投項目建設周期前后矛盾 與環評文件存多處出入
招股書顯示,此次募資的4.84億元中,4.04億元將用于藥物研發及藥代動力學工程中心項目,剩余8000萬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藥物研發及藥代動力學工程中心項目建設周期為3年。
而令人不解的是,招股書中對該項目下包含的子項目的詳細披露中,建設周期卻“縮短至”2年,前后矛盾。
根據規劃,藥物研發及藥代動力學工程中心項目包含3個子項目,分別為臨床試驗服務能力提升項目、藥學研究中心升級建設項目、創新藥開發平臺建設項目。3個子項目的建設周期均為24個月,建設周期自募集資金到賬當年起算。
此外,關于募投項目招股書與環評文件披露的部分信息也存在矛盾之處。
上述3個子項目為同一環評文件,該環評文件顯示,藥物研發及藥代動力學工程中心項目預期投產日期為2022年9月。而招股書中預期投產日期為2023年9月,較環評文件延長一年時間。
環評文件中的總投資金額也大大少于招股書。環評文件顯示,藥物研發及藥代動力學工程中心項目總投資金額為3.8億元,較招股書中少了1.04億元。
對于募投項目建設周期前后矛盾一事,萬邦醫藥回應表示,“目前已公布招股書,以招股書披露信息為準。”
泰格醫藥突擊入股 位列前10大股東
萬邦醫藥是一家同時提供藥學研究和臨床研究服務的綜合性CRO企業,主營業務為通過合同形式為醫藥企業和其他醫藥研發機構提供專業化醫藥研發外包服務。
就在萬邦醫藥上市前1年左右時間,萬邦醫藥(股份公司)在第一次增資中引入國內三大CRO巨頭之一泰格醫藥,不過萬邦醫藥并未在招股書中詳述。
2020年8月22日,萬邦醫藥進行股改后第一次增資,引入昭峰投資、泰格投資、合肥航邦、森磊、郭軍等新股東。其中,泰格投資認繳新增注冊資本16.67萬元,增資價格60元每股,持股。增資完成后,泰格投資持股比例為1.55%,為萬邦醫藥第8大股東。
天眼查顯示,泰格投資(杭州泰格股權投資合伙企業)實際控制人為泰格醫藥。泰格醫藥與萬邦醫藥同屬CRO企業,且雙方業務均以臨床試驗技術服務為主。
對此,萬邦醫藥回應稱,“以招股書披露信息為主,當中已有描述。”泰格醫藥方面則表示,“公司一直有投資生物醫藥大健康相關企業,但涉及具體的公司的話,公司不發表評論,需公告的內容也已進行過公告。”
研發費用率低于同行 技術人員規模行業最小
中金公司研報顯示,臨床CRO所對接的優質臨床醫院和有潛力的創新藥資源,使其具有較強資源屬性;臨床CRO執行階段核心板塊包括SMO、CRA、數據管理和統計分析,都與項目執行團隊有較大聯系,業務人員數量是衡量臨床CRO產能的主要指標。
截至2021年6月30日,萬邦醫藥共有員工182人。其中,技術人員160人,占比高達87.91%。
與同行業可比公司比較,在業務人員數量上,萬邦醫藥規模較小。截至2020年底,可比公司中技術人員數量最少的為百誠醫藥518人,是萬邦醫藥的3倍有余。
在研發投入上,萬邦醫藥也遜色于同行業可比公司。報告期內,萬邦醫藥研發費用分別為560.48萬元、673.46萬元、778.31萬元、486.96萬元,研發費用率分別為5.35%、6.54%、5.59%、4.86%。
而同期行業平均研發費用分別為8.05%、7.63%、9.65%、7.86%,均高于萬邦醫藥。幾家同行業可比公司中,除泰格醫藥外,近三年研發費用率均高于萬邦醫藥。
有限的研發投入,也直接導致萬邦醫藥及其子公司自主研究項目總體較少。截至報告期末,萬邦醫藥及其子公司共有自研項目11項,其中藥學自主研究項目4項,僅2項研發完成;7項分析方法開發項目中,尚未有結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