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震蕩行情下,“固收+”基金儼然成為了“當紅炸子基”。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正進入倒計時,理財規范轉型接近尾聲,“固收+”基金成為2021年度公募基金中最受市場歡迎的產品類型。但與此同時,也有不少同類產品被清盤,“固收+”基金運作出現較大分化。
去年九成“固收+”產品取得正收益
募集總規模超5000億元
“固收+”基金多指一級債基、二級債基、QDII債基和偏債混合等含權債基。由于二級債基和偏債混合可以綜合、全面地運用各類資產配置工具,因此成為“固收+”的主要產品形式。
縱觀2021年,市場起起落落,“固收+”基金卻獨領風騷。業內人士表示,資金正在尋找更好的避險策略。隨著市場的震蕩和不確定性顯現,資金傾向于流向更穩健的資產品種,而市場則對低風險的固定收益資產的需求日益旺盛。
收益方面,作為“固收+”代表的二級債基去年平均回報率為8.59%,偏債混合為6.25%,跑贏上證指數與國債指數。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去年年底,市場上超9成的“固收+”基金取得正收益,平均回報率高達5%,有30多只年收益率超過了20%,向資本市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具體來看,2021年全年,前海開源可轉、華商豐利增強定開、廣發可轉債等為代表的“固收+”基金回報率居前,均逾40%,分別達到48.63%、45.23%和42.88%。滬上一位固收型基金經理表示,2021年“固收+”產品收益成績優秀,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關注資產的保值增值,“固收+”逐漸受到市場中追求絕對收益的投資者喜愛。
而這兩年來,“固收+”基金呈“井噴式”發展。wind數據顯示,截止至2021年12月31日,“固收+”基金規模超過1.94萬億元,較2020年底的1.41萬億元猛增38.8%,是2018年6月的1.98倍。持有人戶數方面,“固收+”總持有人戶數2577.79萬戶,較2018年6月大幅增長3.83倍。據wind統計,截至2021年12月31日,2021年以來成立的新基金中“固收+”產品數量陡增,是2018年的15倍。其中,新發行一級債基、二級債基共計67只,募集規模876.16億元;新發行偏債混合型基金282只,募資總規模達到了4380.34億元。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的“固收+”爆款基金也比往年增多,去年全年已誕生了6只百億級的“固收+”產品,此外,有20只發行規模超50億。
“固收+”市場兩極分化
年內51只產品清盤
去年全年“固收+”基金發展勢頭迅猛。在此背后,該產品也在兩極分化(統計一級、二級債基與偏債混合),呈現“冰火兩重天”的現象。一方面“固收+”基金管理規模創新高,超九成產品斬獲正收益;另一方面,處于業績尾部的基金也在加速清盤。
截止至12月31日,累計51只“固收+”基金清盤(份額合并計算),四季度有18只基金開始清算。其中,去年四季度以來開始清算的18只基金里,平均投資收益率為3.1%,其中1只基金投資收益告負。同期該類產品的平均業績基準為2.45%,半數產品業績不及同期基準業績。投資業績不佳或是該類基金清盤的主要原因。華東一家中型公募基金經理表示,兩級分化現象其實普遍存在于公募基金行業各類型基金中。而“固收+”基金清盤,有產品本身定位的原因,也有基礎市場走勢的原因。鵬揚基金認為,去年股票市場震蕩,風格分化明顯,“固收+”基金出現了較大分化,原因可能是不同的基金公司在“固收+”領域的投研和銷售等綜合實力存在差異,“固收+”在業績表現上出現分化。同時,投資者在選擇基金時也會向頭部集中。
除了“固收+”基金密集清盤,去年該類產品發行失敗也不在少數。據wind數據顯示,2021年12月共有2只基金發行失敗,且均為“固收+”產品。年內共有32只基金發行失敗,其中10只為“固收+”產品,而募集失敗的“固收+”產品大多集中于2021下半年,從發行情況看,2021年內發行失敗的“固收+”基金大多屬于管理規模偏小的基金管理人。業內人士稱,隨著行業“越來越卷”,馬太效應明顯,中小型公募產品生存環境愈發艱難。
一家滬上公募“固收+”投研人士表示,縱使銀行理財產品的退出使得“固收+”基金火爆,呈“井噴式”發展,同類產品的競爭也變得尤為激烈。優秀的“固收+”產品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控制波動的同時,可以為投資者提供中長期具有吸引力的穩定回報。
資管新規元年各機構看好“固收+”
配置“固收+”恰逢其時
滬上一名公募研究員向作者分析稱,去年年末A股結構性行情加劇,市場持續震蕩,各行業呈現明顯分化,從操作難度上看,權益市場明顯增大,加之外圍市場波動加劇,資金對權益類產品興趣減弱,預計今年資金會更偏愛于更加穩健的債券和“固收+”產品。
中加基金認為,2022年債券市場預計以震蕩為主,寬貨幣、寬信用的組合對債券市場偏中性。債市經過2021年一年的牛市演繹,持有收益率變低,未來一年對于債券市場應該降低收益預期。但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固收+”基金已成為基金市場上的重要力量,通過在債券、轉債、股票資產上的比例調配,以期獲得較為穩健的收益。目前債權類資產收益率處于低位,權益類資產正經歷結構性調整,以低估作為配置原則的“固收+”資產是較好的配置選擇。
滬上另一家公募基金固收部投研人士則稱,權益類市場近期波動較大,市場的避險情緒濃烈,資金的避險需求逐漸攀升。另一方面,2022年是資管新規的元年,銀行傳統理財產品退出,產品不再保本保息,穩健收益型固收類基金則有機會在資本市場大放異彩,發展空間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