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40歲的外貿經理方先生是家庭經濟支柱。近期,他因一筆大額訂單獲得了可觀的績效獎金。在朋友推薦下,他有意向將這筆資金投入某保險公司一款“收益不錯”的高額年金險,于是聯系了該保險公司的業務人員小北。小北首先詢問了方先生購買保險產品的原因,并詳細了解了他的家庭財務狀況、現有保險配置和風險偏好。
通過溝通,小北得知方先生的收入受訂單周期影響波動較大,同時還需負擔學齡子女的教育及家庭日常開支,現金流壓力較大。經過對方先生的需求分析及財務支付能力的審慎評估,小北認為方先生當前的情況與這款需持續繳費的年金險產品并不匹配,并向他詳細地闡述了金融產品“適當性原則”。
(資料圖片)
最終,在小北的專業分析和理性引導下,方先生選擇了一份真正符合他需求并匹配其財務規劃的保險方案。
案例分析
《金融產品適當性管理辦法》第三十四條規定,金融機構應當根據保險產品特征,了解投保人與適當性管理相關的必要信息,包括:
(一)自然人的姓名、職業、年齡等基本信息;
(二)保險保障需求、產品期限需求、已購買補償損失為目的的同類險種的情況等信息;
(三)收入、資產等反映保費承擔能力的信息;
(四)風險偏好、可承受的損失等反映風險承受能力的信息;
(五)法律法規、產品規則或者合同約定應當了解的信息。
第三十八條規定,保險合同訂立前,金融機構判斷投保人與保險產品不具備適當性的,應當建議投保人終止投保。投保人不接受終止投保建議,仍然要求訂立保險合同的,金融機構應當充分說明有關風險,并書面確認是投保人基于充分了解產品信息后的自主選擇。
案例中,業務人員小北詳細詢問了方先生的家庭財務狀況等與適當性管理相關的必要信息。基于對其家庭經濟情況和未來繳費能力的分析,小北提出了明確的匹配意見,并最終為其推薦了適當的保險產品,從而有效保障了方先生作為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案例啟示
金融消費者應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保險產品?
1. 消費者應根據自身年齡、健康狀況、家庭情況等所處的不同階段,明確自身的風險保障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保險規劃,理性選擇適合自己的保險產品。
2. 消費者在購買保險產品或服務時,務必認真閱讀合同條款,清晰了解權利與義務,并審慎對待合同簽署、風險測評等重要環節。
3. 消費者應充分認識適當性匹配對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重要性,不斷提升風險識別和自我保護能力,樹立理性投資觀念。選擇產品時,需結合自身消費需求、風險特征及保險費承擔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保險產品。
本文以案說險案例由北大方正人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