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近年來,部分消費領域陷入“內卷式”競爭,通過非理性價格戰、虛假補貼、過度促銷等手段吸引消費者。這種競爭看似讓消費者得利,實則隱藏諸多風險,損害消費者長遠權益。為推動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幫助消費者規避風險,廣東省市場監管局、廣東省消委會于8月21日發出消費提示。(8月21日 廣州日報)
當“9.9元游景區”暗藏強制購物,“買一送十”充斥臨期商品,直播間“全網最低價”淪為品質空話,消費市場“內卷式”競爭已背離良性發展。廣東近期發布消費提示,直擊低價低質、虛假宣傳等亂象,為過熱的消費市場降溫醒神。
消費“內卷”本質是競爭邏輯異化。商家陷入“低價—降質—更低價”怪圈:旅行社以“零團費”引流,靠強制消費回本;電商“百億補貼”淪為刷單重災區;餐飲商家換用劣質食材壓成本。這種惡性競爭讓消費者看似撿便宜實則受損,擠壓誠信商家生存空間,嚴重破壞市場價值生態。
廣東此次發布的消費提示直擊“內卷”要害。從警惕“低價低質”到識破“虛假宣傳”,從避免“跟風消費”到防范“附加陷阱”,六大提示形成全鏈條風險防控。這種監管前置的模式極具價值,變事后維權為事前預警,助力消費者理性消費。數據顯示,提示推出后,當地低價糾紛投訴量環比下降23%,彰顯精準監管成效。
抵制消費內卷,需要監管部門持續“亮劍”。市場監管部門應聚焦低價傾銷、虛假促銷等行為,強化價格監測與廣告監管,對“內卷式”競爭中的違法者依法嚴懲。建立“紅黑榜”制度,讓誠信商家獲得流量傾斜,讓不良商家付出代價。廣東探索的“消費投訴公示”機制就很有借鑒意義,通過公開投訴數據倒逼企業規范經營,從源頭遏制內卷沖動。
企業更需跳出“內卷陷阱”,轉向價值競爭。真正的市場競爭力從來不是靠低價透支品質,而是靠創新、服務與口碑筑就護城河。老字號品牌靠匠心傳承贏得市場,新興品牌憑技術創新打開局面,這些成功案例證明:消費者愿意為優質產品、貼心服務買單,而非在低價泥潭中掙扎。行業協會應牽頭制定自律公約,引導企業從“價格內卷”轉向“價值升級”,共同維護市場秩序。
消費者的理性選擇是破解內卷的關鍵力量。面對“跳樓價”“清倉潮”等誘惑,需保持“清醒頭腦”:核查商家資質、細看條款細則、拒絕沖動消費。當消費者不再被低價噱頭裹挾,當“用腳投票”倒逼商家重視品質,消費市場才能擺脫內卷泥沼,形成“優質優價”的良性循環。
消費市場的活力,源于健康有序的競爭生態。抵制“內卷式”競爭,既需要監管部門筑牢制度防線,也需要企業堅守商業倫理,更需要消費者秉持理性態度。唯有三方合力,才能為消費市場注入真正的“清醒劑”,讓競爭回歸提升品質、創造價值的本質,讓每一分消費都物有所值,讓市場在理性軌道上實現可持續發展。(汪代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