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9月12日報道(福建日報見習記者 周佩青)
9月4日晚7點,寧德市蕉城區第一實驗學校綜合樓燈火通明。與往常不同的是,走進教室的不是背著書包的學生,而是一群手拿筆記本、神情專注的家長。
“開學后,你的孩子是否存在作息紊亂、情緒波動、作業拖延?”教室里,“藍鯨”小隊成員葉周玉一開場就拋出尖銳發問,瞬間點燃了現場氣氛。黑板上方,“家長一堂課,孩子用一生”十分醒目。
(資料圖片)
一名父親舉手:“我兒子連續三天遲到,鬧鐘怎么都叫不醒,怎么辦?”另一名母親接話:“我家孩子一提上學就喊頭疼,是不是心理出了問題?”教室里,家長與老師積極互動,有人低頭寫筆記,有人頻頻點頭,目光緊緊追隨著講臺上的老師。
這是本學期家長上的第一課,也是“藍夢家苑”家長課堂第54堂課,主題是“攻克‘假期綜合征’,開學逆襲有辦法”。
“我們不是為了制造焦慮,而是尋找‘我們一起試試’的答案,一起試試從環境、身份、心理、學習四個方面幫助孩子調整好狀態。”講臺上的葉周玉老師微笑著說。
時光回溯至2022年1月,《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施行。當年,一次全省《家庭教育促進法》解讀培訓,讓蕉城區第一實驗學校校長周章悅萌生了開辦家長學校的念頭。她說,學校位于城鄉接合部,4000多名學生中絕大多數是農民工子女,家長很少有時間與條件管理孩子,家庭教育幾乎空白。“我們發現,孩子的問題,往往根在家庭。”
當年11月,“藍夢家苑”第一節課開課,得到當地文明辦、婦聯等單位大力支持。每周四晚7點到8點半,5名來自不同學科的教師組成“藍鯨”小隊,輪流授課。目前,小隊發展至7名成員,其中6人已取得家庭教育指導師資格證。起初,這只是單一講座,后來升級為心理專題講座、讀書沙龍、親子體驗課、故事會等。
3年來,“藍夢家苑”累計開課54場,舉辦5次結業典禮,4000余名家長走進課堂。每節課都有四五十人到場,認真寫筆記,還有4名家長通過自學考取家庭教育指導師資格證。
有著3個孩子的陳密蓮是“藍夢家苑”的“鐵桿粉絲”,3年來從未缺課,還會在朋友圈分享心得。“以前我以為教育就是讓孩子聽話。”她坦言,“現在明白了,家庭教育是雙向的陪伴與成長,我學會了調節情緒,冷靜溝通。”
受課堂啟發,陳密蓮每天設置20分鐘“早餐溝通時間”,和孩子聊聊新一天的計劃,家里爭吵少了,孩子笑容多了。有一次她感冒發燒,沒想到孩子放學回家后主動煮了面條,還輕聲說:“媽媽你躺著,我來照顧你。”那一刻,她淚流滿面。
“更令人驚喜的是,投訴少了,理解多了。”周章悅感慨地說,過去,家長對作業多、管理嚴常有怨言,如今,家校溝通機制日益完善,關系日趨和諧,“我們做的或許只是星星之火,但必須有人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