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李大釗誕辰132周年。
近日,“羊城工匠杯”非遺作品大賽暨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成果展在廣州工人展覽廳開展,共展出非遺作品127件。
其中,一件名為《喚醒》的石灣陶塑作品引人注目。《喚醒》以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先驅李大釗先生為原型,化用了熱播劇《覺醒年代》里面的場景,由廣州一名“00后”青年創作而成。
記者采訪《喚醒》創作者張海添,聽他講述創作背后的故事。
融入紅色文化:以李大釗為原型創作石灣陶塑作品
張海添是一名廣州的“00后”,去年7月,他才剛剛從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嶺南藝術產業系嶺南工藝美術班畢業。
張海添還在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上學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在廣州的一些中小學校上課,給中小學生講授有關非遺技藝石灣陶塑的知識。
一直以來,張海添都想創作出紅色主題作品,但苦于沒有靈感;直到今年年初,他在給學生上課時,偶然間提到了李大釗先生,他發現學生對這位先驅并不熟悉,這讓他萌發了一個想法:要以李大釗先生為原型創作一件石灣陶塑作品。“這樣的話以后再去上課,我就有了一件作品能向學生展現李大釗先生的形象。”
從萌發想法到開始創作,張海添經過了認真的思考,作品草圖也幾經打磨,還從熱播電視劇《覺醒年代》中汲取了靈感。“當時只是想要做一個以李大釗先生為原型的石灣陶塑作品,并沒有很成熟的想法,我只能按照以往的創作習慣先畫了草圖。這個時候,我剛好看到了電視劇《覺醒年代》,便參考了里面有關內容,比如劇里面李大釗先生演講的場景,我在《喚醒》這件作品里面進行了化用呈現。”
從今年4月開始創作,歷時1個多月,經過多次修改,張海添終于完成了作品《喚醒》。在這件作品中,李大釗先生站在演講臺上,緊握右拳高高舉起,呼民眾團結起來。而演講臺下,工人、學生、商人、知識分子等社會各界人士也高高舉起無數雙手擁護支持,發出“嚴懲賣國賊,還我青島,還我自由”的吶喊。在該作品中,人物的面部表情神態、手部肌肉紋理、身上服裝褶皺皆清晰可見,生動的刻畫仿佛讓人回到了那個中華民族深陷苦難,無數仁人志士奮起抗爭的年代。
繼承之上欲突破:創作出符合年輕人審美的作品
2000年出生的張海添受家庭影響,從小便喜歡嶺南傳統美術和工藝,自小學習工筆畫。在同齡人結伴玩游戲的年紀,他的愛好便是練習工筆畫,翻閱中國的傳統歷史故事、神話小說。2015年,初中畢業后,他選擇進入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嶺南藝術產業系就讀,并跟隨廣東省陶瓷藝術大師曹鋒明學習技藝。
從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畢業后,張海添選擇繼續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工作,如今自己經營著一家小店,一邊售賣茶葉、學習茶道,一邊繼續石灣陶塑作品創作。他說,自己目前的技藝還需繼續提升,故而現階段更多的是以創作和練習為主,產出的原創作品還比較少,作品暫時不售賣。
因為從小學習工筆畫的緣故,張海添的第一件陶藝作品是一朵牡丹花,他將這件作品放在店里顯眼的位置,那是他的初心也是店里面的“鎮店之寶”。
在他看來,現在了解嶺南工藝美術的年輕人很少,而主動選擇學習嶺南工藝美術的年輕人就更少了,“在年輕人眼中,工藝美術比較傳統,好像很冷門、很偏門。”
因此,在繼承好傳統創作技藝的基礎上,他希望通過題材的變化,融入當下的流行文化,創作出符合年輕人審美的石灣陶塑作品,而《喚醒》作品的創作正是一次小小的嘗試。“慢慢堅持做下去吧,一點一點地追求變化和創新,我希望做出能讓年輕人產生共鳴、符合年輕人當下審美的作品,進而讓年輕人有興趣進一步去了解如石灣陶塑這樣的嶺南工藝美術,了解非遺技藝,弘揚好、傳承好我們的優秀文化。”張海添說。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鄧瀟麗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鄧瀟麗(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