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衛星產業園,我國首條小衛星智能生產線首顆衛星下線,意味著1噸以下的小衛星可以批量生產了。這對于我國的航天領域來說,會有什么樣的變化呢?
記者 陳昊冰:我身后這顆百公斤級的衛星是此次小衛星智能生產線首顆下線的衛星,以往衛星都是定制化生產,生產一顆這樣的衛星,需要6~8個月左右的時間,而這顆衛星的生產時長,僅一個多月的時間。除了能夠提高效率,還能夠降低成本。通過低成本、模塊化的設計思路以及批量化的生產方式,未來衛星的價格大概能降低一半左右。
負責人介紹,有了衛星智能生產線,小衛星的生產效率提高至少40%,單星生產周期縮短超過80%,人員生產效率提升10倍以上。該條生產線采用智能制造先進技術, 可實現生產過程中精準感知、關鍵工序質量實時控制、制造全過程數據采集與控制等功能。還能實現柔性定制,滿足不同衛星的生產需求。
航天科工空間工程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侯穎輝:我們這條產線是年產120顆,如果用雙班制的話,我們一年可以生產240顆。未來的衛星領域將是多種的,我們覆蓋了通信、導航、遙感三種種類,然后覆蓋像電力行業、金融業、林業,包括航海、航空這些都有應用。
有機構數據顯示,2020年商業航天市場融資額突破100億元。專家表示,隨著我國低軌衛星網絡的發展、北斗應用下游需求的釋放以及國內商業火箭的逐漸成熟,中國商業航天將迎來高速發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