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園增效繪宏圖,蓄勢聚力謀發展。
湛江依港而建、因海而興,擁有發展大工業、建設大園區的天然優勢。近年來,湛江把推動工業發展和園區建設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建成國家級開發區1個、國家級高新區1個、省級開發區9個、省產業轉移集聚地6個,省級以上工業園區數量位居全省前列。“十三五”期間,全市園區簽約項目195個,立項投資總額693億元;截至2021年9月,全市園區共入駐企業1136家;產業轉移工業園的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稅收等三項指標總量連續五年排名全省園區第一。
12月2日,湛江召開產業園區發展大會,深入貫徹落實上級關于加強工業園區建設、推動制造業提質升級的部署要求,堅持工業化、生態化、數字化融合發展理念,加快推動產業園區擴能增效、提檔升級,奮力開創湛江現代工業發展新局面,為全力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提供強勁動力。
堅持規劃引領
構建“1+N”園區新格局
產業園區發展備受重視,廣東出臺《關于推動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出要加快推動工業園區提質增效,建設一批承載大項目、大產業、大集群的專業化園區。今年,廣東出臺《關于支持湛江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的意見》,為湛江加快產業園區建設提供堅實支撐、注入強勁動力。
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面對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湛江深刻認識到,加快產業園區發展是開創新型工業化發展新局面的必由之路,是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重要舉措,是壯大產業集群、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抓手。為此,湛江把推動園區發展作為“一把手”工程,先后召開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出臺《湛江市激勵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進一步凝聚共識、堅定信心、鼓舞斗志,全力推動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
謀定而后動,知止而有得。湛江堅持規劃引領,樹立全市一盤棋理念,加快構建以廣東湛江臨港大型產業集聚區和一縣(市、區)一省級產業園區的“1+N”發展新格局:將大型產業集聚區打造成為全省沿海經濟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將縣(市、區)工業園區打造成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引擎”。
湛江東海島,一個世界級產業集群正在崛起。根據規劃,這里將攜手奮勇高新區和雷州建設廣東湛江臨港大型產業集聚區,培育綠色石化、先進材料、汽車及裝備等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帶動其他園區聯動協調發展。
與海南島一海之隔的徐聞,正在規劃建設廣東·海南(徐聞)特別合作區,重點發展新型海洋裝備制造、臨港物流、綠色農業等產業,打造保障南海戰略物資供應和湛江對接服務海南自貿港的產業協作區。
藍天為底,白云為筆,湛江吳川機場承載著市民殷切的“機場夢”。吳川正全力謀劃建設現代空港經濟區,重點發展保稅加工制造業、航空物流業等,構建服務湛茂陽區域的臨空產業體系,讓夢想照進現實。
作為中國小家電產業基地,廉江將利用中國電飯鍋產業基地品牌優勢,充分發揮小家電生產基地的集聚協同效應,爭取到2025年建成創新能力和生產智能化、自動化水平達國際一流水平的小家電產業聚集發展基地;遂溪致力于發展生態產業園,形成多產業融合共生的產業集群結構。
目光投向城區中心,麻章打造以現代森林工業高新技術為亮點的世界一流、全國最大的現代森工產業園區;坡頭加快建設海東高新產業園、龍頭產業園、官渡產業園,著力打造湛江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霞山、赤坎發揮主城區優勢,發展都市型產業,加快打造大數據應用先導區。
注重筑巢引鳳
推動園區基建新突破
園區就是產業集聚平臺,只有把平臺筑牢,才能引來鳳凰,集聚產業。為此,湛江加快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逐步提高園區產業承載力和項目吸引力。
走進佛山順德(廉江)產業轉移工業園的主園區,到處可見恢宏的大樓、現代的廠房、縱橫交錯的道路,昔日的荒山野嶺已蛻變為廉江工業發展的核心區,成為承載廉江大工業和高質量發展的強大“洼地”。
這是湛江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提高園區產業承載力的鮮活縮影。目前,湛江正在全市工業園區推廣“七通一平”標準化建設,改善園區周邊交通配套條件。2016年以來,累計投入209億元用于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全市40%園區達到“七通一平”標準,并建成一批公共服務平臺。
進入大數據時代,湛江謀劃通過數字賦能塑造后發崛起新優勢,數字經濟的種子已落地生根。全市已實現5G基站園區全覆蓋,寶鋼湛江鋼鐵產業園被認定為全省首批8個“5G+工業互聯網示范園區”之一,東島新能源、國聯水產等“5G+工業互聯網”標桿示范項目正在全力推進,廉江產業園一批小家電企業完成自動化改造和工業互聯網應用。接下來,湛江將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造一批“智慧園區”和“5G+工業互聯網”應用示范標桿。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湛江在持之以恒謀求加快發展的同時,牢記守護一灣碧海、一片藍天的歷史使命,堅持綠色、循環、低碳的生態化理念,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先發展之路。全市建有1個國家級和8個省級循環化改造試點示范園區,建成國家級綠色園區1個、綠色工廠3個。與此同時,湛江已建立6000多家企業“一企一檔”數據,特別是對155家重點排污單位進行精準管控,將企業生態環境要素分門別類地呈現在生態環境一張圖、污染源一張圖、綜合分析一張圖中,并通過設置在重點區域的鐵塔攝像頭,將視頻監控與監測數據相融合,一旦企業有偷排現象或排放有異常情況,即可精準鎖定目標,嚴厲查處超標排污行為。
狠抓招商引資
打造產業集聚新高地
招商引資是推動產業園區加快建設的“源頭活水”。湛江持續完善大招商機制,成立以市委書記為第一組長、市長為組長的招商引資工作領導小組,黨政主要領導成為“首席招商員”,大力開展上門招商、網絡招商、駐點招商、親情招商,推動園區成為政策洼地、投資高地。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招商簽約項目134個,簽約金額596.96億元,完成年度計劃81.78%;項目到位資金459.09億元,完成年度計劃76.52%;在談項目152個,意向投資1030.97億元,其中30個投資額達10億元。
在“大招商”的帶動下,湛江正進入改革開放以來重點項目數量最多、完成投資額最高、產業集聚效應最強的高光時期。其中,綠色鋼鐵、綠色石化、智能汽車三大戰略性支柱產業成為園區臨港產業發展的“領頭羊”。
依托寶鋼湛江鋼鐵基地項目,重點發展面向汽車、家電、機械等行業的中高端碳鋼板材產品,打造現代化大型臨海鋼鐵基地和綠色碳鋼生產基地;以中科煉化一體化基地項目和巴斯夫基地項目為雙引擎,建設石化及配套產業集聚區,打造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園;依托廣東湛江臨港大型產業集聚區雷州奮勇片區,加快推進智能汽車產業集群發展,打造智能汽車產業園。
創新是產業發展動力之源。湛江緊扣一個“新”字,著力培育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廉江綠色能源產業園、雷州烏石產業園區和海上風電產業園區為綠色能源產業擘畫藍圖;奮勇高新區、東海島、湛江墾區等醫藥生產集聚區積極培育發展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粵西數谷大數據產業園則承接珠江東岸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轉移,培育發展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
傳統優勢產業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更是穩定經濟發展的基本盤。湛江積極推動四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農海產品深加工產業,加大傳統家電企業研發創新力度,加快推動造紙產業綠色化高端化升級,鼓勵引導羽絨、紡織企業以市場為導向轉型升級,湛江農副食品加工產業園、佛山順德(廉江)產業園、湛江坡頭產業園、麻章現代森工產業園等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為湛江經濟發展塑造新優勢。
當前,產業園區已成為湛江工業發展的主戰場。1—10月,全市園區規上工業總產值占全市的76.7%,同比增長45.6%,比全市高14.4個百分點;園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占全市66.3%,同比增長30.0%,比全市高7.7個百分點。
優化營商環境
夯實資源要素新支撐
園區管理體制是否順暢高效直接關系到園區能否可持續發展。為此,湛江不斷完善管理體制,規范園區機構設置,深化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為園區發展提供服務支撐。
湛江加快建立健全縣(市、區)產業園區協調聯席會議、園區管理委員會、投資開發公司三層架構,探索引進專業的第三方機構參與安全監管、污染防控、運營服務等園區管理工作。同時,以廣州與湛江深度協作為契機,構建園區合作共建新機制,實現兩地資源共享、協同發展。
“沒想到湛江辦事效率這么高,我們只用了五個月的時間,從開工到投產,創造了我們建廠的新紀錄,超乎想象。”落戶湛江奮勇高新區的西卡德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負責人興奮地說道。
這是湛江優化營商環境、服務企業發展的一個生動體現。今年以來,針對營商環境中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湛江積極學習借鑒北上廣深杭等地的先進經驗,大力開展“營商環境整治提升年”活動,通過一張網、一扇門、一個窗、跑一次等“四個一”改革,為企業發展賦能添力。下一步,湛江將持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探索下放管理權限至園區,探索“容缺審批”“告知承諾制”等新型管理模式,大力發展“互聯網+政務服務”,努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要素制約已經成為項目落地、園區發展的瓶頸問題。湛江將不斷做實做優土地供給、資金支持、人才支撐等要素,為園區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土地是園區發展的空間載體和基礎性要素。湛江將積極向上級爭取建設用地規模,優先保障工業用地特別是園區工業用地指標,確保工業用地指標占全市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比重逐年遞增;加強用地管理,加大對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的處置力度,盤活存量土地,挖掘用地潛力。
隨著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剛性支出越來越多,湛江財政持續加大對園區的支持力度,多安排專項債券建設產業園區,創新財政資金扶持產業發展的方式,引導帶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增加投入,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扶持產業發展的產業基金和各類專項資金,支持重點領域重大項目建設。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核心競爭力。一方面,湛江將注重選派懂經濟、懂產業、懂園區,素質高、干勁足、作風好的干部參與園區建設工作,為園區改革創新注入新活力。另一方面,將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深入推進科研機構、職業院校與產業園區對接,為園區及入園企業“訂單式”培養技能型人才;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在入戶、社會保障、住房保障、創業發展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有效激發人才積極性,為園區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
■一線觀察
昔日邊陲“小漁村”蝶變為世界500強“聚集地”
鳥瞰中國第五大、廣東第一大島嶼——東海島,地勢平坦開闊,外形酷似一只美麗的蝴蝶。從前,這里只是一個寧靜安逸的海島;如今,這片熱土揮別撲蝶插柳的田園生活,晝夜機器轟鳴,蝶變為千億級產業集群齊頭并進的工業主戰場,在湛江灣展翅高飛。
隨著液化空氣集團投資項目開工,這座島嶼已云集中國寶武、中國石化、巴斯夫等10多家世界500強工業企業,現代化世界級臨港產業集聚基地的輪廓日漸清晰,成為湛江產業園區高歌猛進的縮影。
近年來,經開區以巴斯夫、中科煉化項目為龍頭,加快建設世界級臨海石化產業集群。對標世界一流石化園區,按照“少油多化”原則,向中下游產業延伸,同時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及周邊產業需求,發展直接面對終端需求材料和功能性化學品,形成“油頭—化身—精尾”的一體化產業體系。
經開區依托寶鋼湛江鋼鐵基地,積極引進發展鋼結構、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節能和新能源汽車、五金家電等產業,壯大鋼鐵下游產業鏈,打造世界一流現代化大型臨海鋼鐵基地和綠色碳鋼生產基地。
未來,經開區將突出抓好園區、項目和有效投資,高起點謀劃東海島產業園區擴園工作,為鋼鐵石化產業集群發展拓寬空間。加大綠色鋼鐵、綠色石化、海工裝備等重大產業招商力度,爭取“十四五”時期每年項目“動工20個、投產20個、引進20個”。
大項目、大引擎落地后,“洼地”效應彰顯。湛江著眼長遠,謀劃建設620平方公里的大型產業聚集區,培育綠色石化、先進材料、汽車及裝備等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帶動其他園區聯動協調發展。
■數讀
產業園區擴能增效譜新篇
●“十三五”期間,全市園區簽約項目195個,立項投資總額693億元。
●吸引巴斯夫、液化空氣集團等16個中國和世界500強企業陸續進駐。
●截至今年9月,全市園區共入駐企業1136家。
●產業轉移工業園的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稅收等三項指標總量連續五年排名全省園區第一。
●2016年以來,累計投入209億元用于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全市40%園區達到“七通一平”標準。
●規劃申報620平方公里的大型產業集聚區,省級園區面積從2015年的12.1萬畝增至2020年的16.7萬畝,年均新增近萬畝。
●實現5G基站園區全覆蓋,寶鋼湛江鋼鐵產業園被認定為全省首批8個“5G+工業互聯網示范園區”之一。
(記者 陳思亮 吳興 鐘沛 丁海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