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疫情防控措施,積極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自2022年3月14日起,濱海新區中小學全面停課,開啟線上教學模式。本周是線上教學開啟的第二周,線上學習期間,孩子心理狀態會有哪些變化?愈發焦慮的父母該如何自我調節?“停課不停學”期間,如何以積極的心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采訪了濱海新區塘沽第一中學心理高級教師孫晶。
學生:居家上課一周“小竊喜”變壓力
“孩子們居家上課會有一些心理上、行為上的變化,很多變化都是正常的。每年孩子們結束假期,回學校學習都需要一個心理變化的調試。同樣,從正常的教學過程轉回居家學習也需要調試,但這個調試的規律性反應和開學初的反應是不一樣的。”孫晶提到,孩子們一開始線下學習時并不會覺得不適應,甚至還有一點小竊喜可以在家自由地安排時間,但是居家學習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和在學校時是一樣的。有些孩子不太適應線上教學的模式,沒有老師的監督會不自覺地走神、懈怠,等到過了四五天的時候,孩子們小度假的情緒轉成了學習任務有時完不成經常被批評的壓力,心里也會很不舒服。
“孩子的情緒波動必然會影響聽課和寫作業,老師擔心孩子沒好好聽課,要求和督促更多;父母對孩子的學習狀態不滿意,矛盾沖突增加。負性的情緒和行為交互強化,孩子的問題就會升級。尤其是原本就存在心理問題的孩子,對于環境和關系的改變更加敏感,反應也更加強烈,家長和老師更要關注。”孫晶表示,小學階段的孩子認知發展水平不夠,情緒對感知、注意、記憶和思維的影響很大。即使孩子很聽話,愿意完成父母的要求,但是籠罩在父母焦慮憤怒的情緒里,孩子的腦子根本轉不起來。大孩子面對父母的不滿情緒,更多的是拒絕合作,他們不管父母說的是什么,更關注父母怎么說。如果希望孩子居家學習階段能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父母首先就要注意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不管不顧的發火、嘮叨,效果僅限于家長宣泄不良情緒,對孩子改進學習狀態沒什么作用。
家長:調整教育觀念 家校密切配合
“以往只是陪孩子寫作業,我就感到很‘抓狂’;現在還要盯著上課,連‘抓狂’的力氣都沒了”。“快點開學吧,我的血壓都不好啦!”……居家上網課,孩子們失去了在校集體學習的樂趣,家長們也倍感“亞歷山大”。在線上課不容易保證學習效果,還難以控制孩子過多使用手機和電腦。電子產品和網絡可能給孩子們帶來的各種消極影響,也成為當下父母養育焦慮中的重要部分。
自開啟線上教學以來,塘沽一中的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也都轉成了在線輔導。在線上課,老師的工作壓力增加,父母的焦慮度更高。其實,居家學習帶來的不是新問題,而是放大了固有的老問題。“父母看到孩子做事態度不端正,行為習慣比較差等問題時,不是抱怨、指責和懲罰,而是調整教育觀念,開始訓練和培養,就是明智的選擇。”孫晶老師告訴記者,陽光心理熱線收到的來電中,大多數是來自家長的電話咨詢。有些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就稍微差一些,之前在學校老師的嚴格監督管理下才能夠完成學習任務,而在線學習就“放大”了這些孩子學習習慣和調節能力。因此更需要家長和老師之間的密切配合,來幫助孩子們很好的去完成學校的在線學習任務。
“學習問題最容易引發親子矛盾,親子矛盾又是心理問題的重要誘因和嚴重行為問題的促發因素。所以家長首先要將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放到第一位,而不是學習效果如何,這個次序千萬不能變。”孫晶提醒,家長們首先需要關注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對孩子的在線學習效果要有合理的期待。
準考生家長:建立“止損”理念 理性看待變化
居家學習對于初三、高三畢業班的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突然的在線學習可能會打亂孩子原本的學習計劃,孩子們的情緒波動也會更加明顯。這個時候,就特別需要家長和老師一起幫助孩子們盡可能的穩定下來,因為情緒的不穩定對于孩子的備考是有傷害的。
孫晶老師建議各位家長建立一個“止損”的理念。“當孩子受到影響時,家長應該用理性的方式對待,盡可能將孩子心理的影響降到最低。同時,這也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可以讓家長幫助孩子看到自身存在的一些薄弱的環節,可以進行有效的調整,在真實情境當中去訓練孩子的意志力從而去培養孩子更加堅強的品質。”孫晶老師認為,孩子們居家學習,與在校學習有很大不同,學校教學和家庭教育都要面臨這個新挑戰。老師苦于無法清楚了解孩子們的學習狀態和接受程度,家長則有機會更近距離、更多角度發現孩子的“問題”與“毛病”。但是建議家長理性看待孩子的變化,借由這次在線學習,孩子們在其中發現了自己性格的積極部分,并把它發揚下去,或者是發現了自己薄弱的部分,將它訓練提升,這才是對今后的人生經歷最有價值的地方。
“孩子還小,總有改變的可能。希望孩子擁有什么樣的狀態,父母首先要努力做到。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父母如果首先能夠積極看待,孩子就不會受到太大的干擾。家長要做的,就是調整教育觀念,開始訓練和培養,就是明智的選擇。”采訪結束,孫晶提醒家長們,家庭是最小的生活環境,家人之間的相互影響最多,常常也是最大的,尤其是對孩子而言。那些居家學習生活安排得有條不紊,既豐富又積極的孩子,首先是父母做到了一切如常。可以快速切換,適應各種變化的孩子,是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的結果。